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2篇
  免费   215篇
  国内免费   322篇
测绘学   92篇
大气科学   844篇
地球物理   306篇
地质学   131篇
海洋学   53篇
天文学   101篇
综合类   40篇
自然地理   3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60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82篇
  2008年   80篇
  2007年   84篇
  2006年   60篇
  2005年   74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57篇
  1999年   60篇
  1998年   69篇
  1997年   46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40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8篇
  1977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961.
Tang  Geshi  Li  Xie  Cao  Jianfeng  Liu  Shushi  Chen  Guangming  Man  Haijun  Zhang  Xiaomin  Shi  Sihan  Sun  Ji  Li  Yongping  Calabia  Andres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英文版)》2020,63(2):257-266
On September 20 th, 2015, twenty satellites were successfully deployed into a near-polar circular orbit at 520 km altitude by the Chinese CZ-6 test rocket, which was launched from the Tai Yuan Satellite Launch Center. Among these satellites, a set of 4 Cube Sats conform the atmospheric density detection and precise orbit determination(APOD) mission, which is projected for atmospheric density estimation from in-situ detection and precise orbit products. The APOD satellites are manufactured by China Spacesat Co. Ltd. and the payload instruments include an atmospheric density detector(ADD), a dual-frequency dualmode 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 receiver(GPS and Beidou), a satellite laser ranging(SLR) reflector, and an S/Xband very long baseline interferometry(VLBI) beacon. In this paper, we compare the GNSS precise orbit products with colocated SLR observations, and the 3 D orbit accuracy shows better than 10 cm RMS. These results reveal the great potential of the onboard 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MEMS) GNSS receiver. After calibrating ADD density estimates with precise orbit products, the accuracy of our density products can reach about 10% with respect to the background density. Density estimates from APOD are of a great importance for scientific studies on upper atmosphere variations and useful for model data assimilation.  相似文献   
962.
利用超导重力仪观测数据精确测定低于1 mHz的地球自由振荡简正模式的分裂频率,是在不与任何弹性系数发生联系的情况下改善一维密度模型的有效方法.但在该频段台站局部气压变化对重力观测数据的影响成为主要干扰来源,且具有频率依赖特性,因此精细地开展气压改正成为利用超导重力数据检测低频自由振荡信号的必要手段.本文基于EEMD方法,提出了一种具有频率依赖特性的气压改正方法.该方法将重力观测和气压变化分解成处于不同频段的本征模态函数,并在相应频段上分别进行重力-气压变化的回归分析,计算得到具有频率依赖特性的气压导纳值,精细地消除气压变化对重力观测的影响,并以此对微弱低频地球自由振荡信号开展高分辨率分析.基于本文提出的气压改正方法,利用大地震后的超导重力数据检测了频率小于1.5 mHz的低频地球自由振荡及其频谱分裂现象.研究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进行气压改正后检测得到的各简正模具有更高的信噪比,估计的本征频率误差水平明显降低,获得的基频球型振荡0S20S3以及一阶球型振荡1S2的分裂谱峰的估计精度更高,同时还检测到了部分环型振荡在重力观测中的耦合现象.对低频地球振荡的高分辨率检测结果验证了基于EEMD分解提出的气压改正方法的有效性,同时再次证明了超导重力仪观测数据在低频地球自由振荡检测中的优势.  相似文献   
963.
磁暴期间电离层行为是电离层物理的重要研究内容.本文利用美国Millstone Hill非相干散射雷达以及GPS-TEC数据资料,分析了2002年10月13-17日和22-26日磁暴事件期间电离层电子密度响应在不同高度存在的差异.结果表明:正、负相暴电子密度的变化幅度随高度变化趋势相同,但不同高度上响应的时间、相位和幅度存在差异;负相暴最大变化幅度所在高度值同静时峰高值非常吻合,二者有很好的线性关系,但正相暴最大变化幅度所在高度值同静时峰高值无关,波动较大,意味着电离层正相暴响应更易到达各个高度上;特别地,22-26日负相暴在能量初次耦合进入电离层时高高度有极小的变化,其最大绝对变化量仅为低高度的4%.大气成分和风场的共同作用是两次负相暴发生的主要原因,但前者成分效应明显,后者动力学作用明显,有时甚至700 km以上电离层的贡献也是不可忽略的.  相似文献   
964.
气溶胶辐射特性的观测研究   总被引:40,自引:5,他引:35  
毛节泰  李成才 《气象学报》2005,63(5):622-635
利用一个简化的辐射平衡模式,讨论了气溶胶直接辐射强迫和气溶胶辐射特性以及与地面反射率之间的关系。模式分析表明,增加气溶胶层以后,地气系统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可能增大,也可能减少,取决于气溶胶的单散射反射率~ω0、不对称度因子g与地面反射率αg之间的配置,但与气溶胶光学厚度δ没有直接的关系。气溶胶光学厚度值仅和反射率变化的幅度成正比。从辐射平衡模式的结果可知,为了定量地研究气溶胶直接辐射强迫作用,需要有系统的有关气溶胶辐射特性的观测资料。从地面和空间对中国地区气溶胶的辐射特性开展了观测研究,包括从地面用太阳光度计测量气溶胶的光学厚度、用浊度计测量气溶胶的散射系数、黑碳仪测量气溶胶的吸收系数,并且利用MODIS资料反演气溶胶的光学厚度。地面太阳光度计观测的气溶胶光学厚度用于检验卫星遥感的气溶胶光学厚度值,对中国东部地区,遥感的结果是可以接受的,主要是由于这一地区存在较低的地表反射率;但对中国北方植被条件不很好的地区,在遥感反演时对地面反射率的估计可能偏低,如做适当的修改还有可能提高遥感反演的精度。从地面直接测量气溶胶的散射系数和吸收系数算出的气溶胶单散射反射率在0.8左右,需要有更多的观测,以便进一步查清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965.
东亚副热带夏季风指数及其与降水的关系   总被引:33,自引:3,他引:30  
赵平  周自江 《气象学报》2005,63(6):933-941
文中利用1961~1999年NCEP/NCAR的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和中国160站月降水资料,考虑蒙古中纬度地区和西太平洋副热带地区的大气环流特征定义了一个简单的东亚副热带夏季风指数,研究了该指数与夏季大气环流和中国降水变率的关系,并与其他季风指数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文中所定义的季风指数表现出明显的长期气候变化趋势,20世纪60~70年代以高指数为主,而80~90年代以低指数为主。该指数不仅能够较好地反映以蒙古为中心的东亚大陆热低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变化特征,还能够指示东亚副热带夏季风的强弱以及中国长江流域降水的异常变化。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相比,蒙古低气压变化对长江流域的雨带变动有更大影响。当该季风指数较低时,蒙古低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弱,中国大陆对流层低层盛行异常北风,高层主要盛行异常西南风。而低层的异常北风表示了东亚中纬度地区较强的冷空气活动,这可以使长江流域梅雨锋区的辐合和上升运动加强,造成长江流域降水增加。  相似文献   
966.
叶鑫欣  张宏升  霍庆  康凌 《气象科学》2011,31(4):534-541
本文利用2010年夏季福建省三明市开展的大气扩散实验资料,研究了大气边界层风廓线雷达在福建丘陵地区的适用性,并探讨了风廓线雷达探测的误差特征和修正方法。结果表明:大气边界层风廓线雷达水平风场的探测结果在300~2 000 m高度范围的偏差与高度和风速具有一定统计关系;通过与100 m气象铁塔水平风场资料对比,说明风廓线雷达对丘陵地区低层大气风场的探测具有一定局限性。经过修正的风廓线雷达探测结果可以较好地反映实验区域大气边界层水平风场的垂直结构。  相似文献   
967.
A Multi-Application Solar Telescope (MAST) is proposed to be installed at the lake site (Lake Fatehsagar) of Udaipur Solar Observatory (USO) in India. The lake site Observatory of USO is located on a small island in the middle of the lake. To determine the optimum size of the MAST (for use with an adaptive optics system), it was decided to quantify the seeing conditions prevailing at the lake site during the different months of the year. For this purpose, we have used short-exposure (3 ms) high-resolution Hα (6563 Å) images (spatial scale of ~0.55 arc sec per pixel) of the Sun taken in burst mode with the 15-cm refractor Spar telescope located at the lake site of USO. Spectral ratio technique as reported by von der Lühe (1984, J. Opt. Soc. Am. A1, 510) has been used to estimate the Fried’s parameter (r 0) at this site, which gives the quantitative measure of astronomical seeing. This study has been carried out daily on an hourly basis during 4:30?–?10:30 UT over the months January?–?June of the years 2005 and 2006 to understand the diurnal and seasonal variations in r 0 at this site. It is noteworthy that the lake was almost dry during the observing period in 2005, while it overflowed during our observations in 2006 because of abundant monsoon rains. The seeing in the presence of water shows improvement in r 0 by about 1.0 cm with respect to the previous year’s dry condition and mean r 0 varies between 4.0 and 4.5 cm as evident from the data obtained between January and June, 2006.  相似文献   
968.
Transient electric potential variations have been observed in a standing poplar tree equipped with electrodes up to a height of 10.5 m. The simultaneous signals at all electrodes have the same shape and their amplitude grows linearly with height, up to values of 10 to 50 mV. This corresponds to an electric current through the tree of the order of a few μA. The frequency of appearance of the signals does not depend on the season or on the time of the day.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potential variations are caused by the passage of thunderstorm clouds, of little activity, whose electrically charged base could induce charges in the ground and give rise to a current flowing through the tree and discharging at its top by point discharge.  相似文献   
969.
利用渤海沿岸微波辐射计、风廓线雷达、四分量辐射仪和超声风速仪等多种观测反演资料,并结合常规站点气象资料,卫星云图,浮标气象水文观测和FNL(Final)再分析资料研究了2016年12月17~19日一次环渤海大雾个例产生的天气水文条件以及边界层垂直分层的辐射和湍流特征。研究发现:(1)此次大雾出现在大陆低压前部、入海高压后部的西南低空急流控制区域,与强急流相伴的暖湿平流输送为雾区提供了稳定的逆温和持续的水汽积累,非常有利于大雾天气的形成;(2)水汽通量的分布与低空急流的移动密切相关,近地面比湿的增速与低空急流的强度成正比;(3)由于低空急流的水汽输送增湿了环渤海低层大气,从而增强了大气辐射的衰减效应,导致雾形成前向下短波辐射逐渐减小,向下长波辐射不断增加,净辐射在大雾形成后趋近于零;(4)逆温有效抑制了湍流的发展,近地层湍流动能和摩擦速度微弱。  相似文献   
970.
青藏高原及铁路沿线地表温度变化趋势预测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青藏高原及其铁路沿线各站的年地表温度具有很好的互相关性,特别是各站10年滑动平均温度互相关系数达到0.92,以此建立了1961-2003年青藏铁路沿线平均地表温度序列。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地表温度的升高是明显的,40年来升高1.1~1.5℃,其升温率为0.44℃/10a。大气CO2浓度的增加有利于青藏高原地表温度的升高,而太阳黑子周期长度(SCL)的变长则起相反作用。地表温度对人气CO2浓度和SCL的最好响应约滞后10年。若根据SCL的变化和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给出的新的温室气体排放情景SRES-B1预测,目前青藏高原地表温度的升温到2010年前后达到最强,此后可能会出现一个明显的降温过程,到2030年前后可能低于20世纪70~90年代的平均值。新一轮的升温开始于2040年代。若综合考虑CO2和SCL两者的共同影响预测,未来50年平均最低、最高和年地表温度与1971-2000年的平均比较,分别升高0.2,1.0和0.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